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作為企業的一種經營口號已經喊了多年,遺憾的是真正將這種口號轉變成自己活動實踐的企業卻寥寥無幾,但是質量卻伴隨著每一個企業經營活動的始終。二十一世紀將是一個質量的世紀,任何一個企業要想成為本行業內的領袖必須將質量放在第一位。
質量問題說到底是一個企業的意識問題,大多數中小企業將銷售、生產放到了第一位,并提出“一切圍繞著銷售”的口號,大打提高產量、擴大銷售的戰役,企業經營是為了創造利潤,否則失去了企業本身存在的動力,這本無可厚非,但是企業往往為了所謂及時供貨、滿足客戶,對存在瑕疵的、甚至是不合格的產品,采取了質量上的“綏靖政策”——隨意放行不符合要求的產品,將一些明知存在質量問題隱患的產品交付到了顧客手中,并且在出現質量問題時,僅僅以經濟考核作為處理的手段,而不是采取PDCA模式,從問題的源頭開始分析根源,并采取有效的糾正/預防措施來杜絕問題的再次發生。往往這樣的企業平時就不重視員工質量意識的教育、培訓,彰顯了中小企業對質量問題認識上的不足。
這種認識上的不足,與中小企業的一些不良習慣有很大的聯系:
首先,企業負責人沒有深入貫徹質量意識,而關心的僅僅是企業的盈利、現金收支等指標,作為這一部分人來講,一提到質量就會想到要耗費資金、加大投入,不如得過且過,對于質量成本沒有一個框正確性的認識,不能很好的區分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的真正涵義,找不到既能很好的控制質量成本(非符合性成本),又能顯著提高產品質量的途徑。
其次,企業普遍忽視質量管理的教育和培訓,中國有句古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分汗水一分回報,企業不重視產品質量、不重視過程的質量把關,行使質量檢驗職權的部門在企業內成為雞肋,人員得不到培訓、檢驗能力得不到提高、檢驗力量薄弱、檢驗手段得不到更新再加上檢驗崗位待遇偏低,結果形成了不良循環,致使整個組織的質量管理水平難以提高。
再次,中小企業對于質量管理的方式方法沒有一個系統性的認識,只知道產品質量好就可以,而不知道如何實現這種良好的愿景,不知道采取什么途徑去達到目的,不懂得質量管理工具的應用,對于質量管理工具的使用仍處于一種感性認識狀態,當QC新七種工具在一些質量管理卓越的組織被廣為推崇的時候,而眾多的中小企業仍停留在對QC老七種工具的感性認識之中,“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更談不上質量管理方式方法的正確應用了!對質量管理工具的了解、應用知之甚少,滿足于僅僅能夠制作一個因果圖、繪制一幅排列圖,并不能證明組織已經能夠熟練地應用QC工具來控制質量了。中小企業質量管理方式、方法的缺失也是制約其質量管理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
最后,對于質量管理僅僅限于紙上談兵,質量管理的理論與實踐脫節。一些中小企業雖然也有一部分懂質量管理的人員,但是這部分人員缺少實戰能力,他們僅對質量管理的理論理解,但在運用質量管理工具方面卻停留在事后、匯總階段,使得質量管理工具的應用對過程控制不能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多種,主要是這部分人員對產品、技術等方面缺少深入的了解,以及缺少強有力的權力支持,同時檢驗人員的執行力不足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探討了上述中小企業在貫徹質量管理方面的不足,這些不足有的可能一時是無法解決的,但是有一些是可以馬上進行改善的。作為組織來講,應首先從自身找原因,因為任何好的習慣的養成,第一次都是從一個好的意識開始的,只要有了一種好的意識才會有一種好的行為,而這種行為多了自然就會形成一種好的習慣。一個重視質量管理的企業應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最高管理者重視質量管理,視質量為企業生命不僅僅停留在口號上,更落實到實際行動上,組織不能因為一時的利益驅動,將不合格的產品或存在質量瑕疵的產品交付給顧客,最高管理者輕而易舉的一個小決定,但是產生的負面影響卻不可小覷,在內部會使組織成員認為領導是利益至上的,“顧客不是上帝而是上當”,人人喪失質量的誠信;在組織的外部有可能使你得到了一時的市場份額,但是市場對于每一個組織都是公平的,當顧客認識到這種質量欺詐時,那么組織將會永遠失去既得的市場,最終會被市場淘汰。中國企業存活壽命都比較短,這與企業最高管理者的管理思維意識是有很大關系的。
第二,質量管理是一項技術性的工作,沒有技術作為基礎是很難做好的,質量管理人員應該是某一領域內的技術專家,質量和技術就像是兩條腿走路一樣,如果單憑一條腿走路,既不會走得很快,也不會走得很遠。
第三,質量管理人員具有很強的執行力和創新意識,質量改進是一個PDCA的循環過程,需要堅持不懈。凡是決定了的改進措施就應該堅決貫徹下去,即使在執行的末端發現決定是錯得,也不能半途而廢,對于企業來講只有付出代價學來的才是真理。中小企業最缺少的就是這方面的精神——超強的執行力。日本企業在解決某一問題之前可能爭得異常激烈,但是在集體做了決定之后對外卻是一個聲音,而我們的企業組織恰恰相反,開會時可能鴉雀無聲,但是散會后卻是意見滿腹、各抒己見,能夠找出100條不能執行會議決定的理由。世界上如IBM、寶潔、松下等知名大公司之所以為人所尊重,就是它們具備了超強的執行力,這一點很值得中國企業學習。
第四,質量管理人員具有強烈的自動自發的精神,質量管理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找問題的過程”,質量人員自我的能動性是非常重要的。當你按照規則完成規定的工作后,如果你認為這個過程是存在問題的,那么你還會不會再重新去做一次呢?重新驗證一下是SOP規定的不合適還是檢驗的方式、方法有問題呢?這需要質量人員工作的主動性,自動自發的發現問題。目前,眾多的中小企業通過了ISO9000標準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作為一種卓越的質量管理方式ISO9000標準已經被實踐驗證了其先進性,但是它在很多中小企業中執行的情況不佳,大多數流于形式、甚至是“兩層皮”,這給企業帶來的不是質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反而成為企業的一種負擔。當大多數企業抱怨的時候,為什么不從自身找原因呢?八項質量管理原則的“領導作用”是怎么理解的呢?“全員參與”了沒有呢?而且在執行標準過程中,很多企業都抱怨要填寫的記錄太多了!任何一個質量管理標準貫徹的好的組織,它要求填寫的質量記錄是非常多的,大量的質量信息都是從記錄中提煉出來的,如果沒有大量的質量活動記錄作為基礎,質量管理又何從談起呢?質量改進的依據豈不成了無米之炊!
當然了,即使一個組織都具備了上述條件,組織的質量管理水平也不一定保證能夠做好,這也涉及到很多中小企業不愿意提及的問題,就是關于質量專業人員的待遇問題,這跟所有人的思維一樣,大家都希望駕駛百公里油耗低而性能又卓越的汽車一樣,如果組織在這一方面不能正確對待和處理組織與成員的利益,就不會出現雙贏的局面,只會出現質量人員待遇低、質量管理水平落后最終領導不重視質量和質量管理,使得質量機構在組織內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雞肋”和陪襯。
在質量管理的細節上找不到合適的方式、方法,當組織想用控制圖來對過程進行監控時,質量人員能夠找到關鍵監控點嗎?多長時間監控一次能夠確定嗎?需要記錄的關鍵參數有哪些?一系列的問題擺在質量管理人員面前,而目前這方面的培訓卻很少,尤其是針對性較強的培訓更是鳳毛麟角,大多數的培訓機構也只是針對質量管理的理論和質量管理工具的使用進行講解,如果能夠提供針對性與可操作性強的培訓(如機械制造行業可將下料過程機加工的尺寸公差作為監控點),這應該是大多數企業所希望的。
如果能夠通過提高質量管理幫助企業降低成本,企業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這需要企業的積極配合。質量管理采用質量成本進行核算,組織可以成立專門的質量成本控制項目組,結合質量考核制度的實施,引入質量成本核算,區分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降低非符合性成本,將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外部故障成本擬訂限額、落實責任人,定期進行考核,在基本預防成本不變的情況下逐漸降低鑒定成本和內/外部故障成本的數額,并根據降低的限度進行適當的激勵。這需要組織有耐心,管理人員有較好的執行力。
質量管理工作是一項基礎性很強的工程,作為每一位從事質量管理的人員來說,推動質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屬于質量的世紀,組織的任何競爭,都是以質量為基礎的,任何脫離以質量為根本的競爭活動都是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