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質量?分享3個小案例,別再無知了

品質的定義是什么?

(一)品質,你如何定義:科學,還是作詩

什么是品質?

在客戶看來,成本、進度、服務是統一的,消費者絕對有資格要求其統一,但是在服務商看來,它們是矛盾的。

對于品質的定義:

如果橫向看一個企業,財務部門、營銷部門、技術部門、研發部門、物流部門、服務部門、制造部門、品質部門,定義都是不一樣的。

如果縱向看企業,公司高管、中層管理者、基層管理者、每一個普通的員工,對品質的定義也是不一樣的。

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案例1】

如果給客戶制作的名片上,稍微有一點劃痕,應該怎么處理?

客戶要求馬上交貨。

一般人會認為:沒關系,先用再說,實在不行,扣點錢,給客戶送去吧。

如果有一個品質部門人員說:不能通過。

大家一定會說服他,這有什么不能過的?

設計部門甚至會說:不傷大雅,功能沒有任何破壞;

制造部門說:一點事兒都沒有;

銷售部門的人講:客戶絕不會投訴。

否則,因為沒有及時送貨,大家的獎金、福利,全都跟著倒霉。

這時該怎么辦?

一般就是妥協了,讓步了。

現在各個企業都很忙,做一個產品,要求的加工時間也是越來越短。

何況有時,客戶給的時間挺長的,假設是一年的周期,但是各環節會根據自己的想法“克扣”一點。


【案例2】

市場人員覺得研發人員老是拖,客戶給了一年的時間,就留點余地,給研發部門8個月時間;

研發部門做出來之后,還要往下一環節走,也得有點余地,要求6個月做出來,最后到了生產部門,3個月要求出活。

在這種時間壓力之下的結果,只能是“蘿卜快了不洗泥”。

(二) “蘿卜快了不洗泥”背后的原因

1.傳統的智慧起了作用

造成這種現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

傳統的智慧起了作用。

傳統的智慧認為什么叫品質呢?

越好越有品質,越貴越有品質,那些奢侈品才是最好的。

于是有些企業搞產品分級、讓步接受,等等。

想判定什么是好的標準,有一個統計學的控制工具,這確實很有必要。

但是各種方法,最后證明的都是:第一次做對是不可能的。


數學中沒有絕對值的0,只能是無限趨近于。

物理學也告訴我們,凡事都有個波動,只能控制它波動的空間。

用數學的方法管理品質的時候,就會有波動的區間,修修補補是可以容忍的,所以很多組織,就把修修補補變成習慣。

錯了就補,不納入工時,也不記定額,更不入庫。

所以,在很多組織的現場里,許多工作沒有記錄。

2.傳統的質量智慧

(1)品質意味著好、更好的程度(產品分等級、讓步接收),為此……

(2)統計技術作為品質控制工具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它證明第一次就做對是不可能的(修修補補的習慣),因此……

(3)多一些檢查總能及早地發現問題(大量依靠檢驗),所以……

(4)存在著“品質經濟學”:高品質與低成本不可兼得(AQL政策),而且……

(5)準時交貨和確保進度與品質無關(犧牲品質以保證進度),因為……

(6)問題出在一線:品質只是車間的事情,而工人們又散漫又漠不關心(紀律與懲罰) 為此,必須加大檢驗與監督的力度,而且……

(7)品質部門應該為品質負責(品質問題)……


【案例3】

開車時,在堵車的情況下慢速運行,人會不斷地前后左右看,這時,是最費油的。

換句話說,在低速運行的情況下,就是高品質等于高成本。

但是上了高速公路之后,在高速勻速的情況下,是最省油的。

所以很多汽車公司不會強調油耗是多少,但會強調一個高速平均值是多少。

當組織進入了高速運營之時,會驚奇地發現,高品質是可以低成本的。

這一點很重要,在這方面,所謂傳統的智慧,實際上就是病毒。

有些人認為,準時交貨和確保進度,與品質沒有關系。

很多技術部門、制造部門,都認為問題出在一線,認為品質是車間的事,工人散漫,就加大檢驗和監督的力度。

如果就成本來說,白領和金領造成的浪費,是藍領的3~5倍。

所以,品質的問題,絕不能只讓品質部門負責。

助力企業實現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打造現代化智慧工廠,主要產品有設備管理系統,EHS管理系統,倉庫管理系統,數字孿生可視化大屏,智能運維管理系統,生產ERP,視頻監控,SCADA,能耗管理。
詳細請咨詢客服。
av亚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