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供應鏈管理優化是工廠企業進行精益生產改善必須進行的一項管理工作,通過落實供應鏈管理,能夠更好的執行生產計劃,減少庫存管理問題,優化生產管理。
- 2 -
供應鏈優化問題由決策變量、目標函數和約束條件組成。決策變量是需要作的決策,物流中有如下決策變量:何時、何地從供應商中訂購原材料;何時生產;何時把產品交給客戶、交多少。
目標函數是經濟上或其它方面所要達到的目標,物流中有如下目標函數:利潤最大;供應鏈成本最低、生命周期最短;客戶服務質量最高;延誤最短;產量最大;滿足所有客戶需求等。
約束條件是變量必須滿足的條件,物流中有下列約束條件:供應商生產材料、零件的能力;生產線每天工作的時間、負荷;配送中心的處理收據等能力。
- 3 -
供應鏈管理系統中的優化目標的定義有很多種形式,如優化是ROI(投資回報率)達到最高的關鍵,它的目標包括成本最低、顧客服務水平最高、生產周期最短。而供應鏈優化的有三個層面的分析:
戰略分析:供應鏈管理戰略決策主要根據鏈的網絡設計來決定車間、配送中心和供應商的地點、規模和數目,如“每一車間、配送中心和客戶的采購和部署計劃”。戰略決策檢測網絡設計,同時也考慮供應鏈中的物流。一般認為,庫存管理是戰術決策,然而,倉庫選址屬于戰略決策。
戰術分析:戰術優化是“給定供應鏈結構的供應計劃、物流設施優化”:供應鏈網絡已經有如下實體:供應商、車間、配送中心和運輸路線;供應計劃基于時間緩沖理念(供應鏈計劃一般是1月或1周);供應計劃集成考慮車間生產計劃和產品原料計劃;考慮開工和改建周期,但不是制造設施的影響;
經營分析:經營層供應鏈規劃可以理解如下:生產規劃,包括人員、設備和材料的分配;運輸路線和規劃;此類規劃實施頻率高,需要定期規劃以適應機器失效、物料庫存、其它延誤等。
- 4 -
對于供應鏈管理優化的設想,往往來源于以下因素:市場壓力、成本因素、安全的需要、顧客的需求或自發產生。但不管是出于什么樣因素的考慮,要想驗證這種想法的正確性,就必須經歷下列步驟。
第一步:明確任務。作為ROI評估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這時不是去驗證該項目的可行性,而是爭取讓公司的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第二步:明確計劃的周期。在確定計劃周期時,需要結合項目相關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公司未來發展的規劃,經濟的預期和環境的穩定性等因素進行考慮,若上述因素無法確定,可以選擇十年作為計劃的周期。
第三步:提出目標。詳細闡述進行這項投資的原因,并牢記在心。在評價的過程中,也許會發現一些支撐項目投資的新內容,不過重點還是善于發掘一些潛在的因素。
第四步:確定備選方案。在這里必須通過集體討論,列出一些目前可能實現的方案,它們的成本和收益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直至找出最好的方案。
第五步:估計每個備選方案的現金流。為每一個方案進行詳細的計劃,這項工作需要從運作和財務的角度出發,對近期公司的現金流進行相關的記錄。
第六步:設定通貨膨脹系數和資金成本。這一假定將影響內部收益率的計算,并可能導致預期的經濟回報發生一定改變。因此在設定時,盡量結合一些被普遍認可的指數。
第七步:比較備選方案。在得到現金流的數據以后,對投資回收期、內部收益率、投資回報率等方面的結果進行比較。
第八步:進行靈敏度分析。在這里,需要對不太有把握的輸入數據進行適當的調整,通過試驗,測試最終結果是否會對其中一兩個因素特別敏感。
第九步:選擇最佳方案。根據之前設立的各項目標,模擬出一個滿足所有目標的最佳方案,它是不是一個在任何投資回報率的條件下都必須實施的項目?是否有其他項目的投資能夠獲得比該方案更好的投資回報率?
第十步:檢驗結果。當你確定下來并投入實施后,需要適時地將實際的結果與開始設定的預期進行比較。這一步驟往往被人忽視,但是它能夠幫助改進供應鏈的流程,并積累相關的經驗,在下一次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