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問題(不論是質量方面的問題,還是安全方面的問題;不論是設備方面的問題,還是效率方面的問題;不論是計劃方面的問題,還是執行方面的問題……)反反復復出現,不僅讓生產團隊煩惱痛苦,還讓生產管理負責人得不到公司領導層的認可,關鍵是導致公司內部問題管理的成本居高不下,甚至還會影響到生產團隊的穩定性,引起“蝴蝶效應”。
為什么生產現場的問題會反反復復出現?
1.習慣性把問題責任推給員工
生產現場出現問題,未必就是生產部門的責任,未必就是生產員工的責任,影響生產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既有來自生產現場內部的因素,又有來自生產現場外部的因素,不能總是把所有問題的責任都推給一線員工,盡管問題確實是出現在生產現場、問題確實是由員工引發的,但我們都知道,問題的出現還有管理層面的因素,比如:
—現場作業指導書的因素
—班前要求提醒內容缺失
—班中現場監督檢查缺失
—崗前人員培訓沒有落實
—設備沒有定期維護保養
—原輔材料本身質量問題
—生產工藝技術不穩定
—現場制度要求不全面
—現場制度相互間矛盾
—現場警示標識存在缺失
—……
這些都會導致生產現場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絕對不是員工的責任,所以說,現場出現問題,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就將責任推給員工,即使員工不吭聲、不抵觸、不反駁,也不代表員工接收判定的結論,若不將問題背后的真正原因(責任)找出來,尤其是“策劃”方面、“管理”方面的責任找出來,現場的問題勢必頻頻發生,因為沒有哪個員工敢違背“現場的管理要求”。
要想徹底制止現場的問題,就要多方位、多角度分析問題,查找問題的真正原因,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順藤摸瓜,否則只是淺顯性將責任一股腦怪罪到員工身上,問題何以能得到徹底解決?
2.解決問題停留在治標層面上
生產現場出現問題,自然是要先采取臨時措施,及時制止、及時消除,防止問題的存在導致更大的損失、傷害,關鍵是問題得到了制止后,不代表問題就徹底解決了,因為沒有真正清楚是什么因素導致問題出現了,問題的解決還只是停留在表層,深處的“癥狀”還沒有被發現,隨著時間的進展,慢慢就又會浮出同樣的問題。
解決現場的問題,既要重視表面上的解決(但只是一時地解決、只是快速地解決,而非根本上地解決),更要深究、深查問題的“深處”,找到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對癥采取措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才能保證同樣的或類似的問題不再出現。
所以說,解決問題不能只是停留在治標層面上,需要進一步深入到“本質”層面上。
3.以責罰代管對待出現的問題
生產現場出現問題,比較常見的做法就是批評員工、處罰員工,一批代管、以罰代管,批過了、罰過了就了之了,至于問題到底是怎么發生的、問題出現的來龍去脈沒有人再去深究深查:
—是作業人員不懂操作、不會操作還是操作馬虎、操作疲勞,沒有人去分析
—是生產管理的責任,還是質量監督的責任,還是工藝標準的因素,沒有人去追
—是設備工具的問題,還是作業指導書要求的問題,還是員工培訓的問題,不知道
—是上道工序的問題,還是本道工序的問題,還是過程相互監督的問題,不清楚
—是管理指揮的責任,還是標識方面的因素,還是工藝不成熟的責任,不想追
反正對員工批評過了、反正對員工處罰過了,試想,這樣的對待問題的態度、做法、認知如何能徹底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又何以能保證同樣的問題不再出現?
固然,出現問題,批評員工、處罰員工沒有錯,因為不批評、不處罰,員工就不會將“操作要求”入心,員工就不會從“思想上”深記,關鍵是批評過后、處罰過后需要繼續做什么?需要怎么做?才是對待問題的關鍵,最怕的就是在批評過后、處罰過后沒有任何后續的動作了,就在批評、處罰這里“畫上了句號”。
4.問題整改重在一時忽略長久
我們都知道,問題徹底整改肯定需要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什么是有效的整改措施呢?自然就是原有的管理措施中缺失的那一部分,正是因為缺失,導致執行出現了偏差偏離,所以需要對原有的措施予以補充完善或增加添加新的管理措施。
現實中的做法:就是要求員工這樣做、那樣做,看到了效果,認為問題得到了解決,就停止了、就結束了,確實問題是得到了解決,也看到了效果,關鍵是員工對這樣的“口頭要求”能永遠記住嗎?能在工作中養成永久的習慣動作嗎?答案肯定是“不能”,既然“不能”,問題就不可能得到“永久性解決”,只是“一時性”的有效,如何讓“口頭形式的整改措施”成為永久的動作?如何讓“口頭形式的整改措施”形成習慣性的動作?才是徹底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才是打通問題最后一公里的關鍵動作,否則就會出現“過一段時間,同樣的問題又出現了”,因為“整改措施”在執行者心目中的“痕跡”消失殆盡了,執行者的動作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
解決現場的問題,不僅要重一時的效果,更要重長久的實施,主要包括:
—將有效的“整改措施”融合到現場的管理制度、標準、規程、規范中
—將有效的“整改措施”的持續落實作為后續現場監督檢查的重要內容之一
因為不論是原有措施的補充完善,還是增加添加新的管理措施,對執行者來說,都是一種全新的“制度、規范、標準”產生了,不可能立即、馬上就會將新的“制度、規范、標準”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習慣”,畢竟改變原有的“動作”是需要一定時間的。
5.問題原因排查不全面不精準
前面我們說過,現場出現問題的原因往往不是單一的因素,往往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只是積聚到了現場爆發出來了,積壓到現場暴露出來了,要想徹底解決問題,就要把可能存在的原因都要排查找出來。
之所以,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之所以,問題過一段時間又出來了
就在于問題的原因沒有找全面、沒有找精準。
6.問題不通報不公開不警示
生產現場覆蓋的場所多、環節多、人員多、崗位多、設備多、物料多……,某一個點出現問題解決了,不代表所有的點都不會出現問題,怎么辦?
就要在其它點出現問題之前,將某個點出現的問題在現場予以公開化、予以警示化,以便對沒有出現問題的場所人員起到“預警”的作用,提高沒有出現問題的場所人員思想上“重視”與行動上“自查”。
現場的問題之所以今天在這個點出現,解決了,明天那個店又出現了,就在于問題沒有在現場內部通過適宜的方式方法通報、公開、警示,只考慮到“點”而忽略了“面”。
7.問題不與相關部門溝通交流
生產現場出現問題,可能是現場的原因,也可能是來自現場外部的原因,所以說,只在現場內部解決,而現場外部卻不知情,自然也不會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問題就不可能得到徹底解決,必然還會在后續的工作中出現。
凡是問題牽涉到外部的職能,務必要將問題從現場“流出去”,讓相關的職能部門也知道“現場問題的發生”與其有關,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配合現場同步做出有效的整改,問題才能得到真正有效解決。
8.對待問題好了傷疤卻忘了疼
采取了措施,問題解決了,如何保證在后續的現場工作中不再出現?如何做到現場能“舉一反三、引以為戒”呢?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解決問題的措施記錄下來,傳承下去,作為現場后續管理的教訓警示,作為現場后續管理的經驗參考。
最怕的就是現場問題解決了,后續再有類似的情況發生,沒有任何的經驗可以參考、沒有任何的方法可以借鑒,導致問題又一次出現了,引起了“好了傷疤忘了疼”的管理異?,F象。